對大盤、個股、熱點、領頭羊,即熱點里的焦點的認識,看盤,看的就是異常,正常的東西不需要去看,我們只去看異常、不合常理不合常規(guī)不合態(tài)的東西。首先如何用幾分鐘的時間迅速判斷當日大盤的強弱,專業(yè)選手總是通過最快速的方法抓住問題的關鍵,來展開自己高水平的實戰(zhàn)操作。
1、第一個快速看盤技巧,是看漲跌幅排序。
市場有四大要素價格、成交量、時間和人,價格要素排序,上?61,深圳看63,看第一板漲幅的情況,第一板直接告訴我們當日最強大的莊家的活動情況,漲在前面的是力量最強大的莊家,如果說連市場力量最強大的莊家都不敢在前面表現,說明當日市場很弱,沒有提供獲利的機會,那么這個市場的強弱用什么來判斷呢,我們給出如下的經驗性的方法進行判斷。
(1)如果第一板里面漲停的股票有5只以上,說明市場處在超級強勢,那些莊家在千方百計利用大盤撥高拉升自己運作的股票,大盤就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操作背景,因此短線操作可以堅決的展開。
(2)第二種情況,如果第一板的股票連最后一名的漲幅都大于4%,那么市場處在極強市,短線操作可以果斷地展開,這種大盤背景為個股的表現提供了比較好的表現機會。相反,如果第一名漲幅的股票都不超過3%,也就是不提供短線獲利機會給我們,一次買賣的成本是1.5%,我們不可能買到最低價,也不可能買到最高價,因此只有漲3%的股票才有短線差價,才有短線機會,如果沒有超過3%的個股,我們買進就套就要賠手續(xù)費,那么說明市場非常弱,這時應學會絕對空倉,所有的操作行為都應該停止。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看跌幅榜,看什么莊家在出逃在減倉,什么股票在暴跌,從這里也可以警示我們。
2、第二個快速看盤的技巧,是看盤中的即時波動態(tài)勢。
舉一個例子,某只股票前半個小時收集力度比較大,因為新股上市集中拋壓比較利害,前半個小時大部分籌碼都會涌出來,比較容易收集,莊家是不計成本堅決撥高收集,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就讓它小幅回落,逢低承接,前半個小時屬于撥高收集,后面的即時態(tài)勢是屬于逐波走低,說明它的收集基本完成或者說是大部分完成,因此它逐漸回落逢低進行承接,這種是比較典型的逐波高攻擊走勢,逐波走低回落走勢,這就是從即時波動來研判。如果它的即時波動走勢逐波逐波走高一直沿續(xù)到尾盤結束,而且這支股票最后漲幅大于3%,這種走勢屬于單邊上揚,比如這支股票一波就封停,這是屬于經典的單邊走勢,一波就封停,屬于極強勢,這支股票明天至少有一個后續(xù)的沖高的過程,短線至少給出手續(xù)費,如果這支股票運行位置比較低,指標位置比較低,這支股票就是良好的短線品種,如果它的位置比較高,就屬于超級短線品種,今天進明天就要出,搶它一個帽子,現在我們看一看這支股票的技術位置,這支股票叫物貿中心,現在作平臺突破,從它的總體走勢來看,它運行得比較高,因此操作上,這支股票我們在試驗性倉位上最多建立30%,有一點短線機會。
還有一種股票的即時波動最終也是上漲,但它不是一波比一波高,它是一個高點比前一個高點高,每一個低點都比一個高點還要高,這種屬于極強勢。還有一種高低點不斷重疊,最終也是收上漲陽線,這種屬于正當上揚,這些都是有區(qū)別的,這個時候如果是屬于正當上揚,那么短線操作要小心開展,第一要判斷這次操作的安全程度有多大,第二在倉位上一定要進行嚴格的管理。
第三個情況是大盤的態(tài)勢是重心逐波下移的,這時專業(yè)選手應該放棄操作絕對空倉觀望,這是快速看盤的第二個方法。
3、第三個快速看盤的技巧,就是看它的漲跌幅加速進行對比,比如今日上漲加速333支,平盤加速130支,下跌加速316支,上漲加速和下跌加速基本接近,大盤只是稍強并不是特強,我們再看它的即時走勢是逐波逐波走低,高低點不斷重復最后以盤整報收,最終收出小陰線,高位置的小陰線,由于它的技術指標的位置并不高,因此這根小陰線對大盤整個走勢來說是沒有什么威脅的,屬于強勢的調整狀態(tài),短線操作還是可以積極展開。
4、第四個快速看盤的技巧,就是看盤中漲跌時的量價關系,漲的時候是否有成交量有資金進行配合,跌的時候是否有成交量進行配合。如果說上漲的時候有量,下跌的時候無量,那么就說明它的整個狀態(tài)比較好,比如說上漲的時候成交量溫和放大,下跌的時候成交量萎縮下來,這種就是屬于比較健康的量價關系,操作的時候可能積極的展開。如果說它下跌的時候放量,上漲的時候無量,這種屬于非健康的價量關系,這種情況下應該停止操作。
5、第五個快速看盤的技巧,就是看相關市場的聯(lián)動,上海和深圳的聯(lián)動,A股和B股的聯(lián)動,如果所有的市場都一致性的向好,那么這是最佳的操作機會,如果說上海漲深圳跌,或者A股漲B股跌,相互背離相互矛盾,那么操作時要小心的展開,這種小心第一個是對操作條件要求更加嚴格,第二個是對進出場的倉位要進行嚴格的控制,試驗性倉位的建立要偏小保守一些。
(責任編輯:張曉軒)